北京时间8月28日,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成立,探索新的体制机制。该研究院将按照各产业领域的技术需求,组织大学、院所科研团队设立研究实体,并遴选出覆盖该领域全产业链条的若干企业,结为创新共同体,围绕共性技术、关键技术、前瞻性技术,进行研究与转化。
“把产业共性问题当成课题,高校、院所科研更具针对性;项目收益50%以上归核心团队支配,激发了科研人员积极性;项目完成后由中心内最合适企业组织实施产业化,保证了企业参与。”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院长王茤祥说,目前,该研究院已设立仿真技术、智能机器人、信息安全、先进制造、大气治理及水处理第一批5个协同创新中心,共有近60家大学、企业及医院参与;未来协同创新中心将达13个,共建单位超100个。
北京市科委、海淀区政府、北京大学创新研究院共同出资10亿元,组建了协同创新母基金。王茤祥说,研究院采取“研究院—基金”二元耦合运营架构,13个协同创新中心也有13支子基金。每支子基金20%—30%来自母基金,创新共同体核心成员参与,其余来自社会资本,这样就做到了“目标一致、责任共担、利益共享、行动同步”。
该研究院将实施“产业领袖”培养计划,打破传统以考试、论文为重点的考核方式,把产业化成效作为考核标准。采取“双课堂、双导师、双身份、双考核”模式。首批将培养100名产业博士生。
“在创新中培养产业领袖,并以知识产权与地方产业发展合作,研究院实现了大学与大学、大学与产业、企业与行业、创新与人才培养、首都知识经济与地方产业经济的协同。”王茤祥说,“每年培养高端创新创业人才100人以上,创造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重大技术50项以上,新增创新创业企业10家以上”,“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将以创新体系建设为核心,采取开放式、集团式的方式,整合一批国内外一流大学,聚集一批世界一流高端人才,创造一批世界一流科技成果,培育一批世界一流高科技企业”。